從兩岸稱謂看兩岸未來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1日

從兩岸稱謂看兩岸未來

管理學系 孫嘉達 105a3024

 

民眾對當前「中國人」在認知上的差異

上個月,筆者前往國立中央大學參加“第九屆千裏馬杯模擬創業競賽”,可能是由於口音不同的原因,當時有壹個臺灣的老師問了我壹個問題,他說:「咦,妳是中國人啊?」我知道他是臺灣的教師,但是他把對岸稱之為「中國」,我心裏非常不爽,所以筆者就回了壹句,「老師,那您是馬來西亞人嗎?」他說「不是,我是臺灣人」。我就說「那我是大陸人啊」。旁邊的幾位老師就笑了,當時那個問我的老師表現得有點尷尬。

其實,在臺灣,很多同學和朋友都喜歡稱呼我為「中國人」,但是很顯然對於這個稱謂我非常難以接受,我在網路上搜尋了相關的資料,在壹個名為知乎的平臺上,大家在聊“大陸人喜歡臺灣人如何稱呼自己?”,這個問題總共收集了232條回答,筆者整理後發現,所有的大陸朋友比較容易接受被稱之為「大陸人、內地人」,最喜歡的稱謂是具體到家鄉,例如「廣東人、上海人」,最難以接受的是「中國人」。

基於此,筆者嘗試著去對臺灣朋友把對岸稱之為中國的原因做了壹些研究,我發現主要有壹下三個方面,意識形態不同、政治立場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灌輸,比如說臺灣的教科書有“去中國化”和“臺獨史觀”的現象,而大陸就不同了,壹直堅定認為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壹部分,以前列為中國臺灣省,現在逐步稱之為臺灣地區。所以,蔡總統在民進黨建黨30周年時提出「力抗中國壓力」及「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大陸把她的言論解讀為,變相的搞“臺獨”或“兩國論”和拒絕回答“未完成答卷”的表現。

可以重新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顯得非常重要。選舉選的是中華民國總統、《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第壹條第壹句寫的就是「國家統壹前……」,這不就是說明兩岸同屬壹個國家嗎?為何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

 

兩岸是非國與國但又處於分治狀態的特殊關系

「九二共識」的是臺灣最先提出,大六接受,並非由大六強加於臺灣,其內容主要包括:兩岸雙方均以口頭表達的形式認同並堅持「壹個中國」原則,但對壹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壹個中國的具體涵義。後來,臺灣官方將其簡化為「兩岸壹中、壹中各表」。

“九二共識”實際上是兩岸達成的「模糊政策」,意在模糊政治分歧,強調民族認同,並以此基礎建立更多的互惠互利的經濟甚至政治協議。促進經濟上的互利以及政治上的互信,有利於區域穩定,維持兩岸和平。

但是,正是這樣壹個未達成的“共識”, 臺灣對“壹中各表”的解釋為“壹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中國大陸則始終拒絕承認或使用“壹中各表”而稱之為“壹中原則”,堅持“表述”不得涉及“壹個中國”的政治涵義。雙方對“各自表述”的範疇界定不同,其實並無“共識”可言。

正如“習馬會”的時候,馬總統曾經說過,九二共識的具體內容是“兩岸壹中、壹中各表”,但可惜的是大陸就只抓住了「壹個中國」,而臺灣也只抓住了「壹中個表」。筆者認為,當前兩岸在政治內涵上仍存在分歧,解決分歧的最好方法是重新定義和升華九二共識的內涵,可將兩岸關系闡述為:兩岸是壹個國家框架內海峽兩邊的兩個地區,大六地區和臺灣地區。

兩岸是非國與國但又處於分治狀態的特殊關系。

 

民進黨真想搞臺獨嗎?

1991年,民進黨把黨綱的第壹條修改為:“建立主權獨立臺灣共和國”,從此,在海峽兩岸人民的意識裏,民進黨成為「宣導臺灣獨立」的主導者。但其實,筆者認為,民進黨真正想要主張臺灣獨立。它只是想通過「宣導臺灣獨立」這樣壹種非主流的形式來爭取民意。

2016年12月15日,臺灣立法會內政委員會審理“公投法”, 向來力阻“領土變更案復決”納入“公投”適用事項的國民黨從善如流突然表達開放態度,,支持“領土變更案”納入“公投”。這讓執政的民進黨大吃壹驚,但最後,民進黨團卻主動提出修正動議,領土變更及修憲不列入全國性公投這用項目。

民進黨至今仍在“九二共識”上采取模糊臺獨,實際上實屬無奈之舉,筆者認為蔡英文總統並非不想承認“九二共識”,而是因為壹旦承認了這個兩岸共識,民進黨無法向“獨派”陣營交代。

 

中國共產黨真想統壹臺灣嗎?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明確提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正式確立了“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該方針也成為中共中央對臺政策的壹項重要內容。

很多大陸民眾把“寄希望於臺灣民眾”當做壹段笑話,民眾認為解決臺灣的問題的核心應該是是“寄希望於大陸人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其實,筆者認為,“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更像是中共對大陸人民和對臺政策的壹種「緩兵之計」。

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大陸剛剛經歷過壹場驚心動魄“文化大革命”, 經濟落後、百廢待興,中共作為執政黨,當務之急是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時任國家領導人的鄧小平提出要“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壹百年不動搖”。

中國幅員遼闊又是人口大國,從1921年建黨之初,就把“為人民服務”寫入自己的黨綱並以此作為行動指南。自1949年執掌大陸以來,中共帶領大陸人民,從壹個物資匱乏、經濟不發達的人口大國蛻變成今天活躍在國際舞臺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毋庸置疑,中共在中國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領頭羊”的地位。

但是,當前大陸仍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新疆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和西藏是大陸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歷史悠久,擁有獨特的宗教信仰、文字和語言文化,因地處中國西北內陸,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較低,與大陸東南部的廣東、上海等沿海省市貧富差距大,特別是由於宗教信仰的問題,部分新疆和西藏部分民眾主張“政教合壹”,年輕激進者更是主張“新疆獨立”和“西藏獨立”,這給中共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因此,遏制“臺獨”勢力擡頭,防止導致分崩離析的國家分裂行為,成為穩固中共領導地位、提高執政能力的重中之重。

201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在閉門會議中指出“如果共產黨不處理態度,中共將被人民推翻”,這是習近平首次以黨總書記的身份,在兩岸會談的重要會議中強調“臺獨”對中共的危害,由此可見,中共在面對“臺獨”問題和處理“臺獨”問題上的信心和決心。

中國人民歷來崇尚民族團結,真正期盼國家統壹的是13億中國人民,民意是最重要的力量,會迫使執政黨去遏制和處理分裂國家行為的“臺獨”問題,因此,“臺獨”問題始終是懸在中國共產黨頭上的壹把劍。

 

臺獨勢力是促進國家統壹的重要力量

2005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壹部關於臺灣海峽兩岸關系的法律——《反國家分裂法》。

該法律規定了以下三種情形下,大陸將不惜壹切代價,甚至動用武力的階段解決臺灣問題

1.“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

2.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

3.和平統壹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很多主張“靠美親日”的“天然獨”認為,如果臺海發生戰爭,美國和日本會前來支援,筆者認為,這種想法非常可笑。假若美日軍隊真的會來支援臺灣,要知道,戰場是在臺灣海峽,最終血流成河,受傷的絕對是兩岸的人民。

誠如近日大陸舉辦的“2017年環球時報年會”,原南京軍區中將副司令王洪光在“‘臺獨’和‘港獨’還能猖狂多久?”的議題討論環節中稱2020年前後兩岸將爆發臺海衝突!

當前,兩岸關系陷入僵局,“港獨”勢力猖獗,已經讓大陸高層高度重視,美國總統川普當前新任總統,不但質疑“壹個中國政策”,更甚者是與蔡英文總統通話並高調宣布發展“臺美關系”,這讓北京對兩岸形勢的把握更加謹慎和擔憂。

我始終認為,壹個愛臺灣、愛國家的人,是不會把臺灣置於戰場之中的。既然 “臺獨”會觸碰大陸人民和中共最為敏感的神經,為什麽還要不斷的宣導?越是主張臺灣獨立,就越會煽動兩岸對立、勢必導致兩岸關系緊張,壹旦把“臺獨”玩得太過火,劍走偏鋒,會導致對岸人民或領導高層對臺灣形勢造成“誤判”。

壹旦擦槍走火,臺海戰爭壹觸即發,大陸當局會不惜壹切代價,采取壹切手段解決臺灣問題,因此,臺獨勢力是促進國家武力統壹的重要力量。

 

關於兩岸未來的探討

自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敗退臺灣,兩岸問題就壹直是國家的敏感問題,67年來,兩岸關系跌宕起伏、忽冷忽熱,兩岸有太多太多說不完道不清的「愛恨情仇」。

兩岸的未來有三種主張,分別是臺灣獨立、兩岸和平(維持現狀,不獨不統不武)和國家統壹,筆者認為無論哪壹種主張,均應該得到尊重,下面討論的是可行性:

臺灣獨立:筆者認為可能性非常低,壹方面大陸有《反國家分裂法》,壹旦臺灣宣布獨立,大陸會不惜壹切代價,甚至動用武力的手段解決臺灣問題;另壹方面,臺灣的《中華民國憲法》也不允許臺灣獨立,且中國國民黨在2016年通過了壹個新的政綱,堅決要以造福人民的和平黨綱,來對抗“臺獨黨綱”。

兩岸和平(不獨不統不武):馬英九總統八年執政時期,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下,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兩岸在不同的體制下發展,從軍事對抗轉為合作交流,八年多來,兩岸簽訂了23項協議,創造了4萬多名學生交流,每年800萬旅客往來於1700多億美元貿易的空前榮景,成為了66年來最為穩定的時期。

國家統壹:筆者認為道阻且長,兩岸在意識形態、政治體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兩岸對於“壹個中國”的定位和地區“國情”形勢不同,臺灣人民向往自由和民主,難以接受大陸的模式,且未來若兩岸統壹之後,是否采用“聯邦制國家”等重大問題上,仍存在需要商榷的地方。

 

囚徒困境:兩岸政治談判無法迴避

自2016年5月20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之後,兩岸關系變得更加“曖昧”,因蔡總統沒有正面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系面臨道路和方向的選擇。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了“維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強調九二共識核心內涵、堅決遏制臺獨分裂行徑”的三點主張,主張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壹個中國」原則下,開展合作和交流。

民進黨領導人蔡英文則向對岸提出了“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的訴求,期待兩岸在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下,不設置任何政治前提下維持現狀開展兩岸互動交流,並強調不會屈服於壓力之下。

兩岸由於在立場上存在偏差,雙方均陷入了談判博弈的囚徒困境。

基於蔡總統提出的“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的訴求,筆者認為,大陸方面不願意承認中國民國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擔心兩岸變成“壹邊壹國”的兩個中國,二是陸方認為臺灣最先提出的“九二共識”中,就明確主張允許兩岸各自以口頭表述的形式表述“壹個中國”的具體內涵。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就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史實,家喻戶曉。今天,雙方既然可以用九二共識,以口頭各自表述代表“壹個中國”,將來也可以透過正式政治協議,以文字表述,強調承認中華民國只表示在中國領土上,有兩個政府共同治理整個中國;而不是壹般國際關系中的兩個國家。

 

壹中同表是處理兩岸關系的最好方法

2004年,臺灣大學政治學教授張亞中先生最先提出“壹中同表”的概念,壹中同表是處理海峽兩岸關系問題的壹種主張,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是“整個中國”的壹部分,二者在各自領域有完整的管轄權,互不隸屬,同時,二者擱置對“整個中國”的主權的爭議。

兩岸人民同是中華兒女,都是炎黃子孫,雖然殘酷的內戰歷史給兩岸人民留下了錯綜復雜的世代課題,對於各自堅持的敏感話題,需要雙方共同正視現實,發揮中國人民的智慧,求壹中原則之同 存壹中涵義之異,筆者認為“壹中同表”的做法是在維持當前兩岸形勢的狀態下,升華“九二共識”的有效方法。

當然,“壹中同表”需要壹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我認為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壹、     制度化協商

簽訂和平協議:早在2005年,基於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兩黨對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的承諾和對人民利益的關切,連戰先生訪問大陸期間,國共兩黨領導人胡錦濤同誌和連戰先生就達成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之五項共識。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大陸《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再次呼籲,兩岸在壹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

擴大兩岸交流:兩岸有著各自的發展優勢,兩岸應從科技交流合作、經濟交流合作、文化交流合作、教育交流合作等四個方面入手,擴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厚植兩岸同胞的共同文化根基增進兩岸同胞的手足親情,讓中華民族精神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進程中煥發新的光彩,世代永續傳承。

二、     兩岸共編教材

正視抗日歷史:兩岸人民同為中華兒女,都是炎黃子孫。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關東軍的安排下,其鐵道“守備隊”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件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挑起了“九壹八事變”,為此,中華兒女進行了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人民團結壹致、同仇敵愾,國共兩黨在民族發展、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為了民族大義幾度合作,為民族和國家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兩岸學者應本著對歷史對民族負責的態度,共同編寫歷史教材,警告世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弘揚中華文化:兩岸擁有共同的文化基礎,雖然67年來,兩岸曾經有過軍事對峙、政治隔離,但是這並沒有隔斷文化聯系和傳統,海峽兩岸人民都在各自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下,繼承和發揚著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促進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全球的其他幾大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都因為種族和政局的動蕩變化,基本上沒有完整地以統壹的族群及血緣共同體的方式保存下來,而是後來被其他民族傳承、變異、更新。惟獨中華傳統文明,雖然經歷了多次民族沖突以及政局輪換,但是最後都是多個民族融合壹體,中華文化的精神和地域都能夠傳承和發揚下來。兩岸人民要積極發揚“兩岸壹家親”的共同文化理念,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以此增強兩岸人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     國號國旗國歌

大陸國臺辦曾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稱:孫亞夫先生到臺灣去參加“九二共識”二十周年論壇,在這個研討會上,有壹位大陸的學者說,等兩岸達成“壹中共表”的共識之後,可以共同協商“國號”,請問對於這樣的意見,國臺辦有什麽樣的立場?

  國臺辦發言人範麗青對此表示,在民間學術討論會上,大家有共識,也有分歧,這很正常。學者們各種意見和建議都在會上進行了表達。我們認為,只要堅持壹個中國,兩岸之間什麽都可以談。

由此可見,大陸對未來兩岸在“國號”上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商給予了巨大的彈性空間,就當前 兩岸的“國號”字面上看,其實有很多共同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都有中華,都有民有國。“華”據研究資料是上古的壹個部落名,也有說“華”肇始於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之最後壹帝舜的名字“華”,還有傳說是來自天臺山蓮花峰“三昧生奇花”的;大約在漢朝以後開始出現了“中華”的族稱; 而中華民族則是近代出現的壹個新詞匯,泛指定居於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名稱,始意是中華民族的人民的國家;共和國,本意該是國家和政府是公共的,以區別王國,但是現在已經很含糊了,有些字面上的王國是共和國,卻實行的是共和,如英國;有些自稱共和國的國家卻搞起了世襲。

  筆者以為,若真的定新“國號”,“華”不宜用,因為“華”本身很有局限性,跟不上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為各國家、各民族進壹步融合發展,現在的中國人以美國“綠卡”為榮,五十年後,恐怕外國人要大批向中國移民了,到時候誰“胡”誰“華”?不利民族團結,再者“華”出自壹族或壹部落,未免有些小家子氣,古代的“中華”很大程度上是為帝王統治所用,以示正統;現在若再沿用,站在歷史角度上看是因循守舊,站在未來的角度上看有些固步自封了。“共和國”也不宜用,因為這個世界把“共和國”用亂了。

  不用“華”,又不用“共和國”了,好像很多人接受不了新“國號”了,大陸人民肯定接收不了,臺灣人民也接受不了,那麽新“國號”用什麽?很簡單——中國(CHINA)。 中國源自“中央之國”“中央之幫”,中國古代指皇都、皇城,是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中”則正位、正統,乃民心所向,中國也是現在兩岸的簡稱,兩岸除了極端臺獨分子都可以接受。有人肯定認為“中國”這個“國號”太簡單了,實際上世界上不少國家都使用這樣簡單的國名,新西蘭、加拿大等都是國名全稱,還有些國家的國名全稱就在國名簡稱後面加個“國”,如蒙古國、以色列國、日本國等。

壹旦兩岸在“國號”上能夠協商通過,新的國旗可以考慮五星紅旗與青天白日旗的組合銜接,新國歌可以從兩岸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中挑選,或由兩岸的作曲作詞家進行合作創作,然後進行全民民主投票,確定新國家的國歌。

四、     維護國家利益

兩岸人民應該本著對歷史、對民族負責的態度,在事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上上保持壹致,“壹中同表”後,兩岸應該聯手在保衛釣魚島和南海權益中有所作為。

釣魚島爭端(釣魚臺爭端):釣魚島歷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向來壹致宣稱擁有“釣魚島”(釣魚臺)的主權,兩岸繼續保持統壹步調,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寸土必爭。

南海權益:2016年7月,菲律賓發起了“南海仲裁案”,兩岸雙方均對菲方此舉給予了不參與、不承認的表態,大陸當局更是高調抗議,通過各種外交手段進行了反擊,而臺灣方面,針對外界關於臺灣撤防太平島的猜測,臺灣海巡署也明確表示,包括太平島等南海諸島,均是“中華民國”的領土,這是我們壹貫的主張與堅持,對於巡護任務的執行與強度,絕不打折扣。與不乏韜晦的官方表態相比,民間的話語往往更直接、更明晰。7月10日,壹段由臺灣青年發布、時長僅7分鐘短視頻,引發大陸青年怒贊,這位臺灣青年以講故事的形式描述了南海問題的始末,條理清晰,有理有據,由淺入深地表達出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如果中國大陸失去了南海主權,同樣臺灣也會失去東沙群島,因此大陸和臺灣應當聯起手來,共同捍衛中國主權。

當下正視兩岸談判的最佳時期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就職臺灣領導人以來,馬政府苦心經營的兩岸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局面已經被打破。進而導致兩岸官方溝通管道中斷、人員往來放緩、合作交流出現停擺等現象,甚至臺灣導彈誤射、解放軍轟6戰機與臺灣山脈合影、遼寧艦將繞臺巡航等事件,使得臺灣即將爆發軍事沖突等言論喧囂塵上。

筆者認為,當前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

1.   民共兩黨從未正面交手談判

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進步黨之間,歷來從未正面交手談判,雙方對彼此都有壹些誤解。當前,民進黨在2016年的臺灣選舉中獲勝,成為臺灣執政黨,如果民共兩黨能夠擯棄前嫌,雙方領導高層坐下來推心置腹的談判,相信能給兩黨和兩岸民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2.   親日美只會加劇兩岸緊張局勢

自1949年分治以來,兩岸關系跌宕起伏,每當臺灣“靠美親日”,總會引起大陸方面的高度警惕,特別是在當前兩岸在“九二共識”這壹共同政治基礎遭到壹定沖擊的背景下,若臺灣延續以往親美日的做法,勢必使得兩岸關系更加撲朔迷離。兩岸人民情同手足,兩岸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國家內的內政問題,若將“臺灣問題”國際化,將加劇兩岸緊張局勢。

3.   臺灣擁政擁軍是最好的談判籌碼

如果臺灣宣布獨立,大陸將不惜壹切投入戰鬥之中,以當前大陸的軍事實力,付諸壹戰,即使血流成河也能統壹臺灣,壹旦臺海開戰,兵臨城下,臺灣當前的籌碼就會“壹文不值”,所以臺灣政府擁有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擁有獨立的軍隊,從兩岸談判的角度來看,擁軍擁政是當前臺灣最好的談判籌碼。

4.   大陸的談判“肥水不流別人田”

縱觀大陸的談判歷史,向來套路很深,例如中菲兩國在南海問題上,曾經劍拔弩張,大陸在對外上表現得非常強硬,後來,菲律賓新總統羅德裏格•杜特爾特就任以後,積極與中國大陸發展友好關系,擱置南海仲裁結果。大陸方面釋放善意,同意與菲方共同開發南海資源,共享海洋權益。

在國際外交中,大陸都能表現得如此大度,向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中國人民,在兩岸談判中,大陸勢必會在很多問題上做出讓步。

5.   兩岸和平穩定是民心所歸

中國人民向來熱愛和平,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期盼和平穩定的社會生活環境,歷史事實證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壹條正確的道路,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符合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期待,符合歷史前進的方向,是人心所歸,民心所向。

 

國臺辦針對當前形勢發出了“兩岸關系雖陰雲密布,但希望仍在、未來可期”的願景,兩岸雙方應該從兩岸關系發展歷程中得到啟迪,以對民族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擔當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正確選擇。我們應該以行動向世人表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並共同為世界與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繁榮做出更大貢獻。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只有雙方共同努力,兩岸同胞攜手奮鬥,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保持兩岸關系發展正確方向,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耀。


上一篇:当前为第一篇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
热门评论